在华北平原,秋分意味着这片沃土上的收获与期待,而在天津渤海之滨银易配资网,蟹肥虾美的“开海”时段,则写下渔民丰收的生动注脚。
在天津滨海新区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汉沽飞镲与秋分时节的丰收庆典交织,形成独特的津派文化,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馈赠,镌刻进了岁月里。
从渔具到乐器的流转
汉沽飞镲起源于清光绪初年,这项民间活动又称锣鼓艺术,最初只是渔民驱赶鱼群的渔具。当渔船满载而归银易配资网,渔民们将青铜镲片击打出震天响声,既是对大海的感恩,也是表达丰收的喜悦。如今的汉沽飞镲表演已演变为盛大的民俗仪式。无论是“开海节”还是传统的重要节日,汉沽飞镲队都会披挂上阵表演节目,镲片翻飞如浪,鼓点激昂似潮,意气风发地展示渔民与风浪搏击的勇气与力量。
作为汉沽飞镲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年逾古稀的赵满宗依旧是飞镲队的“当家人”,从平日的练习到演出前的召集,再到表演前的队形、动作、设计都由他完成。每每飞镲队开始表演,小伙子们将几斤重的飞镲舞得上下翻飞,这得益于他们对“掏镲、叫镲、过脖、镲花、淴镲”五大基本功的淬炼。“镲片上的红绿绸带不是装饰,那是渔船上的缆绳演化来的。”赵满宗表示,这些源自传统武术的招式,既有着渔民与海浪搏斗的力量感,又有“人船合一”的意味,力量与韵味兼具。
传承发展 演绎“丰收”
如今,汉沽飞镲已走出渔村,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,赵满宗也依旧将很多精力投入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,他创编出适合青少年练习的“飞镲操”,让非遗进校园,让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在央视纪录片《非遗里的中国》中,赵满宗和飞镲队的成员精神抖擞,献上了一场热血沸腾的表演。在谈及飞镲队发展与文化传承时,他有着清晰的规划与坚定的信念,“现在的年轻人都有工作,将业余时间投入汉沽飞镲新动作、新阵型的排练中并不容易。我自己力求在传统基础上实现创新,更完美地展现汉沽飞镲的艺术特色。也希望通过更多的活动和节目,将这项古老的文化艺术呈现给全国观众,让更多人领略其背后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。只有这样,这项古老的技艺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。”
从大沽炮台的历史烽烟到滨海新区的现代气息,汉沽飞镲始终是海河儿女的一件“精神信物”。当飞镲队在节日里起舞,在学校中传承,它正以新的姿态书写着天津的“丰收礼赞”。
今晚报记者 王轶斐银易配资网
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